2020年東京奧運會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中。本次奧運會共有33個大項、339個小項,除了人們比較熟悉的一些室內比賽項目,如排球、舉重、乒乓球、擊劍、游泳、跳水等,奧運會上還有一些戶外比賽項目,如高爾夫、馬術、現代五項等,參賽選手們在緊張激烈的比賽過程中,有時還會遇到一些特殊“觀眾”對比賽的觀摩。例如,2016年里約奧運會,瑞典高爾夫球手亨里克·斯滕松在賽場上遇到一條鱷魚。當時,一條凱門鱷躺在球場草地上曬太陽。見到此景,世界排名第五的斯滕松沒有驚慌,他走上前,伸出高爾夫球桿輕輕捅了一下這條凱門鱷,然后趕緊后退離開。
此外,在里約高爾夫比賽現場,還能夠看到世界上最大的嚙齒類動物水豚、貓頭鷹、小猴子以及各種鳥類。這些動物并不是亂入,比賽場地就是它們的家。
早在2012年,國際標準化組織發布了ISO 20121:2012
《活動可持續性管理體系——要求及使用指南》,并在倫敦奧運會上首次采用,該標準提供了活動組織中的可持續性準則,確保大型活動以最小的代價實現經濟、環境和社會方面的積極影響,為活動的組織者、活動執行者以及活動的所有供方提供了行動指南和最優方法。除了公共賽事(如奧運會),該標準還可應用于政府、會展業、文化產業、酒店餐飲服務業、各類展覽、演出及慶典等大型活動。我國等同采用該國際標準,并將其轉化為國家標準GB/T31598—2015,并已于2016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
實踐證明,舉辦大型活動并不一定要以破壞動植物生存環境為代價,遵循ISO
20121國際標準可以讓大型活動能夠以全球認可的方式為可持續發展做出承諾。在處理動植物和奧運會的問題上,里約奧組委遵循了ISO
20121:2012《活動可持續管理體系要求及使用指南》國際標準。在測試比賽活動中,可持續性委員會小組已經對相關團隊以及承包商進行了指導,要求在活動過程中充分保護動物與植物的生存環境。在比賽現場還為野生動物配備了一個專責護送團隊,這應該也是歷屆奧運不曾有過的。因此,里約奧運會也成為史上最保護動植物的一場奧運。
明年即將召開的北京冬奧會也引入了ISO 20121可持續性管理體系的理念,覆蓋全部56個領域和賽前、賽時和賽后全流程,涉及環境保護、社會責任和可持續發展的各方面,是奧林匹克歷史上首次把“大型活動可持續性管理體系、環境管理體系、社會責任指南”三個國際標準整合為一體的“全范圍、全流程”的貫徹實施,該體系已經形成了一批成果。例如,為了把對生態環境的影響降至最低,延慶賽區對賽道涉及到的3萬余棵珍貴樹木進行移植,成活率在90%以上;保護賽區涉及到的小溪流,確保河流不斷流;三個賽區達到100%使用綠色能源;最大化使用可再生能源,四個場館采用二氧化碳制冷劑,為全世界最清潔的制冷劑,是奧運歷史上的首次。